登陆

銀行業績深度解讀:挑戰與機遇並存,利率、風險、營收結構成關鍵

author 2025-05-27 8人围观 ,发现0个评论 以太坊DeFiNFT元宇宙Web3

今年第一季,銀行业绩如同今天天氣般,充滿了不確定性。儘管數據顯示總資產持續增長,但若深入剖析,便能發現其中暗藏的挑戰與機遇。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無疑是冰冷的數字,但背後卻是無數金融從業者的努力與市場的博弈。

銀行业績波動下的潛藏機遇:一季度數據深度解讀

資產穩健擴張下的隱憂:總體增長與結構性差異

今年第一季度,中國銀行业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458.3萬億元,年增6.7%。表面看來,這是一個穩健的增長,但結構性的差異卻不容忽視。大型商業銀行作為「頭雁」,資產總額達到198.5萬億元,年增7.3%,占比高達43.3%。相較之下,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表現則略遜一籌,資產總額為75.5萬億元,年增5.2%,占比16.5%。這種結構性的差異,反映出不同類型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策略。

淨利潤負增長的背後:大行崛起與區域銀行掙扎

如果說資產規模的增長是「面子」,那麼淨利潤就是銀行的「裡子」。今年第一季度,商業銀行淨利潤同比下降2.32%,降幅較2024年有所擴大。這個數字,无疑给市场敲响了警钟。但仔細分析,卻發現「大象起舞」的現象:國有大行淨利潤增速回正,年增0.08%;而股份制銀行、城商行、農商行則陷入負增長的泥淖。這種分化,一方面反映出大型銀行在風險控制和業務拓展上的優勢,另一方面也凸顯了中小銀行在轉型發展中面臨的困境。值得注意的是,城商行、農商行淨利潤降幅較2024年有所收窄,顯示出利息淨收入增速改善對其形成了一定的支撐。但整體而言,銀行业绩表現分化明顯,考驗著每一位金融從業者的智慧與應變能力。

利率,是金融市場的核心變數,牽動著銀行的命脈。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下,降息似乎成為了各國央行的共識,但對於銀行而言,這無疑是一把雙面刃。如何在降息的浪潮中保持息差的穩定,考驗著銀行的經營智慧。

息差保衛戰:降息與負債成本優化的雙刃劍

淨息差下滑趨勢:降幅收窄與潛在反彈

今年第一季度,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.43%,年減12個基點,較去年末下降9個基點。這個數字,顯示出淨息差下滑的趨勢仍在持續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降幅較2024年同期有所收窄,這主要得益於負債成本的壓降。5月降準降息落地,看似雪上加霜,但實際上對銀行息差的影響整體可控,且存款利率下降空間隨之打開,有望進一步支撐銀行息差。這就像是《利物浦》足球隊在逆境中尋找反擊的機會,需要精準的策略和堅韌的意志。

重點領域信貸投放:普惠金融的挑戰與機遇

在信貸投放方面,截至2025年3月末,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年增12.5%,增速較去年末有所下降,但仍高於貸款平均水平。這顯示出銀行在支持小微企業方面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力度。然而,在《新冠疫情》的衝擊下,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在上升,這給銀行的信貸投放帶來了挑戰。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,是銀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此外,商業銀行總負債年增7.4%,較年初增長3.8%,均優於2024年同期,或由定期存款增長推動。城商行擴表增速仍領先,股份制銀行、城商行的總資產、總負債同比增速均較去年末有所提升。這反映出不同類型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上的差異和策略。

風險,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。無論是信用風險、市場風險還是操作風險,都可能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。特別是在經濟下行週期,不良貸款的上升更是銀行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。

不良貸款抬頭:零售資產風險與資產質量隱患

不良率上升:結構性風險與政策效應

2025年3月末,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.51%,較年初上升1個基點。這個數字,雖然看似微小,但卻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。尤其需要關注的是零售貸款不良風險的上升,這與當前居民就業、收入和還款能力密切相關。當然,我們也需要關注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後,對這些方面的改善效果。此外,關注類貸款占比2.18%,較年初下降3個基點,這也顯示出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。從各類銀行來看,僅國有大行不良率環比下降,而城商行、農商行不良率上升較多,這也反映出不同類型銀行在風險控制能力上的差異。隨著中小銀行風險化解持續推進,未來資產質量有望逐步改善。然而,風險永遠不會消失,只會轉移。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,才能在風浪中穩健前行。

資本充足率下滑:銀行資本補充的迫切性

資本,是銀行抵禦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。2025年3月末,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.7%,較去年末有所下降。這主要是由於一季度銀行利潤負增、內生資本增長承壓,以及信貸開門紅對資本消耗較大的影響。國有大行資本充足率為17.79%,保持在行業較高水平,這無疑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信心。4月首批1650億元國有大行資本補充特別國債已發行,大行資本補充進展加快,資本充足水平將進一步提高,風險抵禦和信貸投放能力增強,也有助於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性。但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長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,考慮到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,以及配合國內增量政策實施的需要,不排除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為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可能。這就像是給戰士們配備更堅固的盔甲,才能讓他們在戰場上更加安全。

銀行的收入結構,正在悄然發生變化。傳統的利息收入不再是唯一的支柱,非息收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。這既是挑戰,也是機遇,考驗著銀行在多元化經營方面的能力。

營收結構變遷:非息收入的崛起與利息收入的挑戰

國有大行領跑:信貸投放的絕對主力

2025年第一季度,商業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速為-2.32%,較2024年年末下行4個基點,但國有大行、城商行、農商行盈利狀況有所改善。從結構上看,雖然2025年一季度債券市場震盪運行,但非息收入占比提高至24.96%;利息收入占比75.04%,較2024年下行2.54個百分點。分機構來看,國有大行業績最為亮眼,一季度利潤同比多增158億元,同比增長0.08%;股份制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速為-4.53%;地方性銀行經營表現有所改善,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盈利同比增速分別為-6.68%和-2.03%,較2024年分別改善6.45個百分點、7.72個百分點。在信貸投放方面,根據天風證券的測算,2025年一季度,商業銀行信貸餘額同比增長7.33%,單季淨投放9.11萬億元,同比多增0.1萬億元。在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的指導思想下,雖然一季度信貸增速適度放緩,但是開門紅效應依然顯著,未來三個季度信貸投放節奏可能維持“2:2:1”的表現。國有大行依舊擔當信貸投放“頭雁”,2025年一季度,國有大行貸款餘額單季新增5.57萬億元,占銀行業新增投放的61.1%,同比多增0.4萬億元。就像《禾羽》一樣,永遠衝在最前面。

淨息差分化:城商行的韌性與二季度展望

2025年一季度,商業銀行淨息差錄得1.43%,較2024年年末下行9個基點。分機構看,國有大行、股份制銀行、城商行、農商行淨息差分別為1.33%、1.56%、1.37%、1.58%,環比分別下降11、6、1、15個基點。展望二季度,在5月7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,央行行長潘功勝宣布推出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,將向金融機構提供規模可觀的、低成本的中長期資金,有利於降低銀行業負債成本,由此判斷2025年二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可能企穩。城商行的表現,就像《台玻》一樣,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。

展望未來,銀行的發展既面臨挑戰,也充滿機遇。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,銀行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經營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
基本面韌性猶存: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銀行業前景

息差、規模、非息、資產質量:驅動銀行基本面的四大引擎

儘管今年第一季度非息收入擾動了銀行业绩,但負債成本優化支撐了息差,基本面叠加資金面推動銀行板塊配置價值增強。展望2025年全年,銀行基本面仍然承壓,但具備一定的韌性,其中淨息差收窄壓力、手續費淨收入減少的壓力相對減輕,其他非息收入壓力加大;資產質量預計較為平穩,撥備仍有反哺空間,但會帶來撥備覆蓋率的下降。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在-1%、0左右。驅動銀行基本面的主要因素包括息差、規模、非息和資產質量四個方面:從息差來看,受2024年LPR下調重定價及存量按揭利率調整的影響,銀行資產端收益率、淨息差仍有下行壓力,但隨著前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影響逐步顯現,負債成本有望持續改善形成一定對沖。近期降準降息組合拳落地,充分兼顧了流動性投放、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和穩定銀行淨息差,對息差影響偏中性,維持2025年全年息差降幅收窄預期,預計淨息差對營收和淨利潤的拖累將繼續減弱。從規模來看,信貸需求未見明顯修復,在逆週期政策的持續發力下,預計2025年信貸增量基本同比持平或略有多增,信貸增速小幅放緩,總資產增速保持平穩。從非息來看,首先是中間業務收入:低基數疊加資本市場回暖,預計中間業務收入降幅持續收窄,2025年全年有望轉向正增長。其次是其他非息收入:債市由2024年牛市轉為震盪市,在2024年高基數下,公允價值變動損益、投資收益壓力較大,2025年全年預計負增長,拖累營收。從資產質量來看,隨著政策持續落地穩增長、提振內需,銀行地產、城投產業鏈、零售不良生成預期逐步好轉,資產質量指標有望保持平穩。當前撥備覆蓋率仍處於較高水平,仍有空間通過撥備反哺利潤,撥備覆蓋率或進一步下降,撥備安全墊更厚實的銀行反哺空間相對更大。在資產質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,預計行業淨利潤增速將保持相對穩定。

資金面分析:資產荒下的配置邏輯與投資方向

從資金面來看,資產荒加劇疊加政策引導,險資配置的確定性增強,主動基金明顯低配銀行,公募新規下有望向基準靠攏。銀行股投資可關注以下三個方向:1.錨定主動權益增量資金,關注重點指數權重股。2.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入市、指數化投資支撐銀行板塊絕對收益表現,高股息選股邏輯仍可延續。3.結合基本面和轉股考慮,從中小銀行資本補充角度分析,釋放盈利促轉股邏輯繼續受認可。這就像是在《kaohsiung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,需要敏銳的眼光和果斷的決策。

请发表您的评论
Powered By vertu3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