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报季一到,那些平日里被吹捧上天的“苹果产业链”公司们,业绩报告就跟挤牙膏似的,一点点往外蹦。表面上看,营收、利润一片红火,又是增长百分之多少,又是翻倍,仿佛末日狂欢。但仔细扒开这些数字,你就会发现,这繁荣的景象,水分大的能淹死人。
Wind 的统计数据?呵呵,统计口径这种东西,只要想做,什么数据做不出来?七家消费电子公司营收增长 22.09%,利润增长 14.89%?别逗了。先不说这七家公司具体是谁,他们的基数是多少,单看这个平均数,就能把人给忽悠瘸了。要知道,在资本市场里,最擅长的就是用平均数掩盖真相,把个别公司的暴利,包装成整个行业的欣欣向荣。
更可笑的是,这些报告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什么“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”、“AI 功能普及”,仿佛只要搭上了这些概念的顺风车,就能躺着赚钱。但现实呢?智能手机市场早就饱和了,所谓的“增长”,不过是存量市场的博弈,是各个品牌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。而 AI 功能,现在更像是个噱头,消费者真正需要的,还是稳定、耐用、好用的产品,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“黑科技”。
这些年报,与其说是对过去一年经营情况的总结,不如说是为了提振股价、忽悠投资者的公关文。它们精心挑选数据,巧妙地避重就轻,把好的一面无限放大,把坏的一面尽量缩小。而那些真正的问题,比如供应链风险、技术瓶颈、市场竞争,却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。
在这一片看似欣欣向荣的苹果产业链中,歌尔股份和蓝思科技的名字格外显眼。歌尔股份号称利润暴增,蓝思科技则大手笔投入研发,仿佛是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但仔细分析,就会发现,这两家公司的“成功”,也并非那么光鲜亮丽。
歌尔股份的利润增长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之前业绩惨淡的基础上的。说白了,就是之前跌得太狠,现在稍微涨一点,就显得格外突出。而且,歌尔股份的业务模式,说白了就是代工,靠的是低廉的成本和规模化的生产。这种模式的利润空间本来就很有限,一旦遇到市场波动,或者竞争对手的压价,很容易陷入困境。
年报里说,歌尔股份“聚焦于服务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领先客户”,这话听起来好听,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要知道,苹果公司对供应商的控制力极强,稍有不慎,就会被踢出局。一旦失去了苹果这个大客户,歌尔股份的业绩,恐怕会一落千丈。歌尔股份在VR/MR上的押注,更像一场豪赌。这个市场虽然潜力巨大,但技术还不成熟,消费者接受度也不高。一旦赌输了,巨额的投资,很可能就会打水漂。
蓝思科技大手笔投入研发,固然值得肯定,但也要看到,研发投入的回报,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。年报里列出了一大堆研发项目,什么折叠屏手机、人形机器人、AI眼镜、智能汽车……听起来都很高大上,但真正能转化为实际利润的,又有多少?
而且,蓝思科技的研发投入,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竞争压力。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,如果不能持续创新,很快就会被淘汰。但问题是,蓝思科技的研发实力,真的能支撑起这么多的项目吗?要知道,研发需要人才、资金、时间,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可能导致失败。更何况,很多新兴技术,都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,蓝思科技想要实现自主创新,谈何容易?
与歌尔股份和蓝思科技相比,环旭电子的业绩就显得有些黯淡了。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,让人不禁怀疑,这家公司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。而环旭电子给出的解释是,海外扩张导致成本增加。但问题是,海外扩张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还是只是饮鸩止渴?
环旭电子为了应对“全球供应链重构和客户‘在地化’制造的诉求”,在墨西哥和波兰新建工厂。这种做法,表面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,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要知道,海外建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、人力和物力,而且还要面临当地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风险。一旦投资失败,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。
更何况,环旭电子的海外扩张,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。为了迎合苹果等大客户的要求,不得不把工厂搬到离客户更近的地方。这种做法,虽然能保住订单,但却牺牲了自己的利润。而且,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,海外扩张的风险也越来越大。一旦遇到贸易壁垒,或者政治冲突,环旭电子的海外工厂,很可能就会成为累赘。
环旭电子想要从制造服务商转型为系统方案解决商,这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。但问题是,转型谈何容易?要知道,系统方案解决商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、技术积累和市场洞察力,而这些恰恰是环旭电子所欠缺的。
而且,环旭电子的转型,面临着激烈的竞争。在这个领域里,既有像英特尔、高通这样的国际巨头,也有像华为、中兴这样的国内企业。环旭电子想要在这些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,谈何容易?更何况,转型需要时间和耐心,而环旭电子的业绩,却不允许它慢慢来。在这种情况下,环旭电子的转型之路,注定充满坎坷。